讓民營企業有感有得,將是一把經濟重整的鑰匙。
1月2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在創新發展“晉江經驗”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表示,將從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等6個方面采取更多務實舉措,切實疏堵點、提信心、破壁壘、解難題、抓落實,努力讓民營企業有感有得。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環境復雜多變,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寬貨幣、緊信用等依然突出。民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最富競爭力的一股重要經濟力量,面臨對未來的不確定,以及對安全的焦慮。激活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走出迷霧、爬坡過坎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決策層出臺了大量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今年的重要任務是,如何推進民營經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面對新情況、新變化和新征途,當務之急是在認知層面上明確,鼓勵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也好,政策和法律也罷,是一個非獨立決策系統,最需政策制定者與市場的趨勢互動,始終保持決策體系對經濟社會變化的敏感適應能力。唯有如此,個體的各種合理合法訴求,才能匯聚進政策向善的決策體系中,使政策真正深入民營企業的經營日常,使決策層的良善真正合目的和合乎市場邏輯地轉換成民營企業的前行動力。
為此,不能僅單純落實各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度和法律,而要更加關注政策、制度和法律在市場和經濟體系的運行邏輯,形成自上而下的落實與自下而上的反饋相結合的感知-響應體系,并基于合作博弈的利弊和邊際損益分析,真正將決策層的善意,轉變成執行層面的善行,并基于民營經濟獲得的善果,動態對政策進行技術性調整。
當前許多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民營企業卻未能有感有得。如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多層次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為民企拓開政府采購市場大門,啟動混改等等,這些在文件上看得見的利好,如何在現實中更具實操性,轉變成民營資本實實在在的所感所得,關鍵是對權力行權邊界的約束和框定。
尤其是,讓權力的整個流程都規制在法治化的程序中,從認知和行動上明示,企業家擁有自主經營企業的絕對權利,權力只運行在公域場景,且一旦誤入私域,有透明化擔保的責任追究和利益補償機制,以讓人們清晰感知到,政府的政策、制度和法律,都是足信和可信的允諾,因為權力只有通過法治化程序、責任擔保和利益補償機制等進行規制,才能真正讓人接受其承諾的可信度,也唯有如此,良善的政策才能真正成為民營企業行動號角。
45年的改革開放展示,中國經濟的騰飛史,就是政府放權、權利獨立拓展的歷史,權利的自由拓展空間是經濟社會信用的動力之源,政府下放的既是權力也是責任,同時更是經濟的活力。
各行業的鮮活事例表明,放權最徹底的行業也是經濟最活躍的行業,人們合法權利得到有效保護和自由舒展的領域,也是價值創造最活躍的領域,壁壘眾多、堵點冗雜、權力自由裁量權最寬松的領域,則是資本冗余、競爭力匱乏等最突出的領域。
當然,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落實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競爭中性原則,走出身份經濟,關鍵是要在立法目標、溝通體系和信息結構等方面搭建好上下趨勢互動的橋梁,推動開門立法,將民意匯聚進法治生態,讓政策等變成一種不同利益和利弊的博弈過程,唯有如此政策等才能擊中各方聚焦點,成為各方都認同的可信共識。
合放手時須放手,得開眉處且開眉。對民營經濟最好的支持和鼓勵,是相信企業家知道如何經營企業,放手就是放活,放權就是放膽。唯有如此,才能為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營造有效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不斷提升營商環境的便利性、政策支持的針對性和服務對接的有效性,引導企業堅定信心、穩定預期、快速發展。
回應社會期待和民營企業關切,著力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建立健全融資風險市場化分擔機制,優化民營經濟投融資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民營企業的闖勁、干勁到了要重點呵護和著力加強的尖峰時刻。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把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穩定市場預期,激發經營主體活力。